来源:中国经营报 | 时间:2018-05-16 | 阅读量 : 131
4月25日,国家提出了对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实施监管考核,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普惠金融服务。这是继今年强调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后,国家对于推动深化“三农”金融业务的又一举措。
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回归小额分散上具有天然优势,尤其是在服务“三农”金融方面,同样承担了相应责任。
翼龙贷总裁陆奇捷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恰能够对农村金融存在的缺失形成补位。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并非是绕开金融监管而进行套利行为,而应该是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做传统金融所不能触及的领域,有效地扩大市场覆盖。同时通过线上化的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风险管理,完成传统金融很难完成的部分。”
“三农”金融仍存缺口
尽管各个金融机构持续发力“三农”金融,但“三农”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一环,“三农”金融的市场缺口仍不小。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中指出,我国仅有6000万户农户能够在农村的银行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占比只有27%,有超过9000万户农户无法从正规渠道中获得金融支持。
据蓝皮书测算,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这一缺口的存在,为“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015年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十三五”时期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0年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
虽然相比银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网贷目前涉及的农村金融力量仍然相对较小,但是越来越多的平台正在加入其中。
2015年,据蓝皮书的观察,专注“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约有15家。到2016年,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涉足“三农”业务。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其业务范围内包括“三农”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达到335家,而聚焦“三农”领域的网贷平台有29家。
2016年以来,随着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其发展环境大大优化,这将使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从中央的政策精神看,要求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形态都要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需求方大多数都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典型表现,也是“三农”互联网金融未来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原因。
前景看起来相当诱人,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主要症结在于,我国部分地区的三农群体几乎没有接受过金融服务,征信记录几乎空白,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人群,他们对于信用意识淡薄。此外,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和环境依赖,导致三农群体收入不规律,客观上也对定期还款造成了一定挑战。总体来说,这类业务对于平台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农业产业向农村二三产转型
网贷平台服务“三农”金融,在服务方向上也根据政策的导向制定不同的方向,目前已经由赋能农林牧渔向赋能农村二三产转型。
2015年底,《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指出,农村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农业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业务也由单纯的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向农村二三产转型。
以翼龙贷为例,2015年,翼龙贷的100多亿元交易额中,98%以上投向“三农”领域,在2016年的252亿元交易额中,投向“三农”领域的比重下降到90%以下,其余部分大都投向了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尤其是便利农村居民生活的一些服务业态。
据了解,翼龙贷针对农民出借总结出“就业扶贫”模式,也即是以扶持农民创业,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种植养殖、手工业等小型创业为主,如河北省保定市的小型箱包家庭作坊等。
以此类农民为目标客群,建立起规范化的出借程序,通过乡镇村服务点“家访尽调”,县市合作商初步分析把控风险,总部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实现全流程反欺诈,保证损贷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在金融业务形态上,也由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性资金融通、临时资金周转等业态外,向互联网消费金融、供应链(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分期购买、公益型助农金融产品等方向发力。
蓝皮书指出,2016年,“三农”互联网金融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9家P2P平台号称专注于“三农”领域,全年网络借贷交易额达到400亿~450亿元,较2015年增长250%以上,占全部网络借贷交易额的比重达到2%以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补充,在股权融资项目中,农业板块的融资成功率非常低,2016年上半年,农业类股权众筹项目成功了4个,失败了9个,成功率为30.77%。预期总融资额为2.06亿元,成功项目实际总融资额为0.13亿元,融资完成率为6.31%。
农业类众筹项目并不适用于股权型众筹。而在权益型筹资项目中,共有2851个项目进行了众筹,占全部项目的比重为29%,共筹集资金2.38亿元。从项目整体看,农业众筹项目已获得市场的青睐,成为权益型众筹中项目最多的一个产业门类。
进入2017年后,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趋紧,增长率有所下降。到2020年,预计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仍保持较快的增长,在“三农”金融领域占比将继续上升。
陆奇捷认为,2018年国家对金融风险管理要求是脱虚向实,改变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避免金融资源继续流向虚拟度过高、杠杆率过高的城市市场而引发“补亢伐虚”。面对农村金融的缺失,将资金更合理地配置到农村。互联网金融正是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的落实主体。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无疑将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空间。
政策趋紧下 “三农”互联网金融得到肯定
进入2017年后,互联网金融政策环境趋紧,行业整体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蓝皮书观察,专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平台仍呈现持续增加、服务产业日趋多元、业态持续进化的态势。
据蓝皮书估算,专注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共29家公司,在2016年的交易额为600亿元左右,其中以翼龙贷为代表的“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交易额为2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翼龙贷2015年在“三农”领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创行业新高。而到2016年,据蓝皮书观察,至少有9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三农”领域的交易额超过10亿元。
翼龙贷在2016年从业务合规、服务实体多维度服务借款人等方面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随着翼龙贷在农村领域的数据不断积累,合作机构持续增加,渠道下沉全面实现,未来仍将保持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领跑地位。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企业蚂蚁金服在“三农”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在2016年底时提出“三年谷雨计划”,计划三年内在“三农”领域带动10000亿元的信贷。而京东拟以电商平台为依托,为“三农”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三农”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蓝皮书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三农”领域,平均每增加3万元的资金流入,就能解决1个农村居民的就业需求(全时或者季节性)。2016年,按照P2P网络借贷交易额400亿元计算,可以解决农村130万人的就业问题。
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关注此方面。
2016年是“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第一年。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进入扶贫领域。以翼龙贷为代表的商业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全面进入扶贫领域,为扶贫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翼龙贷的业务共覆盖18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向42627个借款户(次)输送资金25.16亿元,平均利率为15.83%,平均借款规模为59026.14元。
仅在西部地区 ,翼龙贷通过为参与当地扶贫的贫困户提供种植资金支持,可有效扶持产业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此外,还通过支持贫苦地区种植、养殖大户资金周转,带动同村劳动力就业,并为周边农户提供示范性效应,帮助其获取经验,学习发展同类型种植、养殖活动,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报道